xiong
熊哥有话说

有一个从小陪着你玩游戏长大的老爸,是怎样的体验?

父爱如山,不动声色间,尽显言传身教。

有时只一句“儿子,你真棒”,便足以对幼小的心灵形成永生难忘的冲击。

“如今我31岁了,我还是很享受老爸对我说‘儿子,你真棒’”。一名国外网友在博客写道。

这是一则来自这位网友的真人真事:父亲最近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儿子用朴实而平凡的笔触记录了自己与父亲通过游戏建立爱与信任的故事。

以下为本文节选编译:(原文参见:destructoid

1.

七岁那年,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到老爸笑容满面的拿着任天堂的游戏机和《超级马里奥兄弟》,这是我记忆中玩的第一款游戏。也正是因为老爸的启蒙,我成为了一名游戏玩家。

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人在学校上,心却一直记挂着游戏。放学回到家,我会坐在老爸的腿上,耐心地接受他指导我玩游戏。

几个星期下来,我们打通了这款游戏(《超级马里奥兄弟》)。老爸对我说“儿子,你真棒。”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回想起这句话,我的脸上总是会浮现出笑容。

后来,我和老爸一起玩了更多的游戏,比如《塞尔达传说》(A Link to the Past)《超级银河战士》(Super Metroid)《大金刚:国度》(Donkey Kong Country)。老实说,我不在乎我们到底玩什么游戏,我只想跟这个最酷的人一起消磨时间。每当我们打通关,老爸都会重复那句“儿子,你真棒。”

时光匆匆,我进入了青春期。

我的躁动给包括父母在内的每个人都带来了麻烦。老爸没辙,只好将我锁在房间。即使在禁足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收走游戏机。我在想,如果他拿走了游戏机,他自己心里也不好过吧!

在我的整个少年时代,我都与老爸一起玩游戏,即使当我行为不端的时候。

《塞尔达传说-时之笛》(Ocarina of Time)是我和老爸最爱的游戏之一,我们会并排坐在一起玩上几小时,会为了下一步如何行动或怎么打 BOSS 等问题争吵,当然也会为我们犯的错而哈哈大笑。

水之神殿(Water Temple,时之笛中最难的关卡)是我们共同的噩梦,当我用手中的王者之剑(Master Sword)突破了加农城堡(Ganon),老爸表扬我道“儿子,你真棒”,即使彼时的我充满焦虑,但是依然为之一振。(注:原文使用的是goosebump鸡皮疙瘩一词)

我的成长依然在继续,老爸开始喜欢上了聚会游戏(party games),我陪着他一起玩了《马里奥派对》(Mario Party)《马里奥赛车》(Mario Kart)《马里奥网球》(Mario Tennis)——这也是我和老爸最喜欢的。老爸不喜欢那些暴力和刺激的游戏(我知道,他太菜了)。所以,我们一起玩这些游戏,他常常起哄,但是如果我能打败他的话,照例会听到那句“儿子,你真棒”。

后来,我离家去上大学,这是我和老爸都很难熬的一段时光。

幸运的是,我找到一群跟我游戏喜好相同的朋友。从《光环》(Halo)《战争机器》(Gears of War)到《侠盗猎车手》(GTA),我全都入了坑。在家里,老妈取代了我的位置,陪着老爸一起玩那些多阵营游戏,但是,在他看来,这种感觉完全不一样。

尽管我的游戏喜好变了,回到家依然会陪老爸玩《马里奥网球》。我们常常会玩到凌晨才收手,谈话声、大笑声和吵闹声混杂在一起,这是一段非常值得珍惜的时光。

如今,我的父亲会看着我玩我喜欢的那些重度游戏,即使他自己不喜欢,他还是会给我建议。他尤其喜欢《黑暗之魂》(Dark Souls),他乐于看到我困惑并向他求助的样子。每当我打败了 BOSS,他都会说出伴随我成长的那句话。

同样地,我在陪老爸玩《马里奥网球》的过程中,依然能找到乐趣,即使如今我已经31岁,我还是喜欢听到老爸对我说“儿子,你真棒。”

最近,老爸被查出患有癌症,这是我们全家都不愿意听到的坏消息。可是,《黑暗之魂》的游戏指引里没有告诉我如何打败癌症。但是,老爸说他会打败癌症的,我无条件地相信他。

等他痊愈时,我会第一时间对他说“老爸,你真棒”。

2.

读罢全文,我颇有感触,尽管我的童年并没有这样的如父如友的体验。

作为一名游戏从业者,这不是我第一次感知到游戏在人际关系中起到的纽带作用,尤其是在种种的成长烦恼之下,有一个像普通玩家般的父亲,这种体验真是酷毙了。

也难怪这名玩家会说,我老爸比你老爸酷多了,这就像是在说我老爸能够干翻你老爸一样。我觉得我老爸是最酷的。

上一次,大概是在2014年,我透过网络电台听了一则同样是游戏为阴阳相隔的父子打开“通道”的故事:

图来自@尴卵尬

四岁那年,父亲买了一部 Xbox,父子俩一起愉快地玩了很多游戏,不幸的是,父亲在儿子六岁时去世了。之后,儿子再没有碰过那部 Xbox。

10年后,他再次打开游戏机,在一款赛车游戏中发现了父亲的游戏记录,他努力地玩啊玩,想要超越老爸,但是,当他快要抵达终点线时......

他停了下来,以确保老爸的记录不会被抹去。

在这一段分享中,他称老爸被为“ghost”(幽灵)。这是一种精神慰藉,父亲的肉体不存在了。但是,在另一个虚拟空间里,他依然还“活着”,游戏搭建了一个特殊“通道”,连接了生与死,从忘却到记忆,让悲伤转化为动力......

这与我们——尤其是中国人,所认识的那个游戏完全不一样,难道我们玩的是“假游戏”?

游戏还是那些游戏,问题在于中国和西方对于游戏的观念历来就存在差异。诸如“电子鸦片”这类的极端表达只是造成分歧的一方面,从整体的大环境入手,我们能探寻到更多的答案。

在父辈们(这里专指70后)的年代里,游戏大概只存在某篇报纸的新闻之中。(80后为人父母将在后面讨论)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文化、科技......你所能想到的,几乎都出现了断层,整个国家百废待兴,而游戏这种娱乐的附属产物,毫无民意根基,也无处安放,自然不可能实现超越式发展。

几乎同一时期,也就是上世纪70、80年代,西方的游戏产业正在飞速发展,从雅达利(Atari)到任天堂、从商用游戏机到家用游戏机、从《Pong》到《魂斗罗》,基本上从产业的上游到下游,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那些成长在西方环境的70后的父辈们,他们对游戏并不陌生,并且一直都在见证着游戏的茁壮发展。即使他们不一定沉迷其中,至少潜意识里对于游戏的定性也未至于“洪水猛兽”的级别。

据数据显示,1990年,30%的美国家庭都拥有了 NES 主机(红白机)。

反观我们,即使是1980年出生的这一代人,很多人都是在1990年之后才对红白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事实上,红白机早在1983年就已经出现了。

从西南县城成长起来的我,包括我身边的朋友,大多是在1994年前后才用山寨的红白机体验了盗版的《超级玛丽兄弟》《魂斗罗》等游戏。

至今,我依然记得第一次玩游戏的那种感觉,新奇又兴奋,以及恨不得一握住手柄就不放手的贪婪。当然,我的身边并没有老爸陪着,相反,他很快就过来催促我去写作业,而且我没有任何“议价权”,不情愿地走向书桌......

这就牵涉到了教育问题。中国式家长的教育理念,不需要我罗列一大堆弊端,每一个曾为人子女的你我他,都能从“还不都是为你好”的托辞中感受到父母真诚但又过度的关爱。

再者,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长幼有序,家长威权是不可逾越的屏障,他们始终与孩子保持着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超过这个限度,往往就会引发孩子和父母的对抗。

而这个度最基本的是要在家长认可的范围之内,如果是他们认定的不可为之事,孩子无权说NO,玩游戏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游戏引发的棍棒交加不在少数,而且老一辈家长大多对游戏持有刻板印象。

因此,在中国,你既难拥有一个玩家式的老爸,也不可能在家长的眼皮子底下,放纵地玩游戏。

归根结底,教育有缺失,传统亦难改。

3.

随着时代流转,中国的社会更加开明,舆论对游戏的解读松动,人们普遍对游戏的包容性更高,甚至游戏已经成为娱乐产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最新数字显示,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全年收入为1655.7亿。其中,移动游戏市场占比超过客户端游戏市场达到49.5%,成为份额最大、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

由于手游的易得性,市场环境和用户触达率早已跟80、90年代大不相同。80后家长在而立之年和四十不惑之间迅速进化,90后家长登上管理的舞台,这两个世代对游戏并不陌生,其中很多人都曾沉迷过某款游戏,他们的游戏观念相对宽松,但是,家长们真的能让孩子们放飞自我吗?

一旦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绝大多数为人父母的80、90后,他们仍然会回到起点,重复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依照传统的理念教育孩子,与游戏保持适当的距离,尽管不是一味的“堵”,但是本质上还是家长威权思想作祟。

4.

“父母、孩子与游戏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我的一位已为父母的朋友告诉我。“毕竟,这里是中国。”

这位朋友自认为是非典型的父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僵化,开明且尊重孩子。但是,在面对游戏这个问题上,她本能地觉得,自己也未必能独善其身。

石火光中寄此生,人已不能回少年。我被开篇故事里那种如父如友的情感流露而打动,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不是批判,尽绵薄之力而已。

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构建更大的一个彼此容纳的空间,其中也包括游戏。

贾霸

文章评论4